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
并非纪念和哀悼:过去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一点都不怀旧 一点都不难过 一点都不惊奇 一点都不感慨
中国人民 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几乎所有的不平等 屈辱 艰难 在每次你面对镜子的时候 不妨对着自己说一声 :你活该 然后笑笑吧 呵呵
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
摘《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字儿一篇
小孩是离异家庭———直说就是私生子。父亲是北京知青,母亲是上海知青,都在内蒙插队,刚怀上她就赶上回城,她妈她爸正准备结婚也不结了,分手各回各自的城市。第二年,她妈一生下她就把她送给北京男方家里,从此大概是她得病后来看过她几次,想把她接走,后来也没接,是怕她这病还是什么原因也没说。
那时,她妈已经结婚有了家庭和另外一个女儿。后来她妈全家移民澳洲,开始还有信,还说等她病好一点给她也办去,后来就没信了。现在她猜她妈是在悉尼,也许还在堪培拉,因为她妈最后一封信是在堪培拉,在信中说想搬去悉尼。之前小孩她爸也另外结婚有了一个女儿,小时候还常走动,小孩也去她爸家住过。小孩她爸挺没本事,回城就在街道工厂工作,人挺老实在家也是媳妇做主,小孩就没法在他家多住了。小孩的后妈人不坏,心情好的时候对小孩也挺好,挺喜欢她至少在面儿上看不出对亲的和远的有什么厚薄。小孩小时候长得就漂亮,她自己说私生子都漂亮,可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小孩的后妈还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多。后来小孩她爸下了岗,再就业再下岗,又得了一病,风湿性心脏病,什么活也干不了,连话都没有了,一天到晚在屋里躺着。
小孩就跟着也是一个人的奶奶过。小孩爷爷当过大学校长呢。苏北人,乡绅家庭,抗战初期捐产投共,既有老干部资格又算解放区坐大的土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打死了,还是自己病死的,小孩也说不清。小孩刚到奶奶家也过过几天好日子,教育部刚给小孩爷爷平反补发了工资,小孩奶奶就带着小孩到处下馆子,给小孩买新衣服。小孩那时候也吃过“老莫”“新侨”什么的,也有很多在中山公园动物园拍的照片,一个小人站在苍松翠柏老虎梅花鹿之间打扮得跟洋娃娃似的。
后来小孩奶奶穷了。小孩奶奶也读过书,通古文和一点俄文,文革前也上班,在一个什么干部进修学院。小孩去替她领过退休工资,工资不高大概也就是一般职员,是解放初期参加工作,也曾经意气风发。也不知怎么和她爷爷搞到一起去了。
文革中,小孩奶奶就办病退回家歇了,后来几次长工资也没赶上,就这点钱加上一点直逼零的积蓄,八十年代物价水平慢慢上去了,消费都高了,小孩奶奶这样原来级别也不很高又很早退休的人生活水平下降最明显。还不要讲下降,你原地不动,别人上去了,你的感觉就是越来越底层。上次你讲到你回你爷爷家的感受,我就想插话,复兴路一带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败落的。我小时候那是很良好的住宅区,有自己供应系统,军人那时都是高工资,地位也高,一个尉官就可以满城招摇。八十年代以后北京逐渐往东朝阳这边发展,新洋楼一起来,西边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就显旧了,几个老的军队大院聚集区复兴路红山口,几个老的地方干部宿舍区三里河百万庄和平里,都一副潦倒的样子,被东区新兴资产阶级和外国买办的销金窟五星酒店公寓商场玻璃大楼比下去了。
我回西边最明显的感觉是商店里的商品比东区差不止一个档次,同样吃的用的东西,西边这边净是假冒伪劣产品,国外名牌几乎没有,商店也多是小商小贩,便宜呗,消费能力不够嘛。后来我回西边经过复兴路看那些大院出来的孩子,看不到一双明亮自信的眼睛,而这种眼神在当年复兴路上随处可见,失去了这等眼神的西郊变得极其平庸,男孩子女孩子也都不可爱了。
我也许没资格为西边这些地区的没落叹息。也许没必要,社会在发展,一些阶层的没落也许不可避免,也许是好事,这批人仅仅是落回到他们应有的位置上,过去的时代把他们捧得太高了。方言有一阵每回一次西边回来就说,谁要看不到中国这几十年发生的根本变化,就带他去西边看看。
在一个北京里,曾经共存着清以降几个时代的文化行迹和建筑遗址,也是洋洋大观,现在也只剩一个天安门广场还基本完整。听说已经有呼声要把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几大块整体迁走,恢复故宫至正阳门的古建筑轴线,另外在廊坊单搞一个占地两千亩的革命时代景观主题公园,还要把军事博物馆海军黄楼总后礼堂都迁去。还得说现实最魔幻。再过50年,要凭吊那个时代恐怕只有去潘家园旧货市场了。方言爱说,我们要不是自己出来混,哭着喊着往自己脸上贴金,也早颓了。他要活着,我要天天问他,今天你颓了么?
小孩的奶奶颓了,是最早颓的那批,人一往下走,觉得自己是在社会底层,情绪就真在底层了。小孩的奶奶倒也没虐待小孩,还是尽其所能给小孩吃给小孩喝,可是家里的气氛一天比一天压抑。
小孩奶奶成天虎着脸,小孩跟她说话她也不爱搭理,小孩犯一点小错,吃饭碗没刷干净,睡觉被子没叠整齐,她就站在这个错误面前一声不吭流眼泪,直到小孩自己过来把这个错误改正才收泪回屋。有时小孩没法发现错误在哪儿,这错误太微小可能就是地上的一个米粒,铺桌子塑料布上的一小滩水渍,奶奶能站在一个地方几个小时,甚至通宵,盯着这个错误默默流泪到天明。
小孩一颗心每天都是惊的,奶奶往哪儿一站,她就一惊,马上内疚:我又错了!
她只能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每做一件事马上回头自觉检查一遍,一遍不放心两遍,两遍不放心三遍,出了门再开门回来看一遍。
++++++++++++++++++++++++++++++++++++

书看的我是真辛酸那~~~
还有一小段儿 :《 现在当然知道国家很虚幻,是各种利益的一个集合,自私是它的本性。当时把它看得神一样,有无穷的资源和慷慨,信它,它就能照顾你——我也不知道全世界哪儿还出过这样的事儿,你跟着你的神走,半道上神一弯腰回头对你说:白白了您哪。》
那时,她妈已经结婚有了家庭和另外一个女儿。后来她妈全家移民澳洲,开始还有信,还说等她病好一点给她也办去,后来就没信了。现在她猜她妈是在悉尼,也许还在堪培拉,因为她妈最后一封信是在堪培拉,在信中说想搬去悉尼。之前小孩她爸也另外结婚有了一个女儿,小时候还常走动,小孩也去她爸家住过。小孩她爸挺没本事,回城就在街道工厂工作,人挺老实在家也是媳妇做主,小孩就没法在他家多住了。小孩的后妈人不坏,心情好的时候对小孩也挺好,挺喜欢她至少在面儿上看不出对亲的和远的有什么厚薄。小孩小时候长得就漂亮,她自己说私生子都漂亮,可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小孩的后妈还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多。后来小孩她爸下了岗,再就业再下岗,又得了一病,风湿性心脏病,什么活也干不了,连话都没有了,一天到晚在屋里躺着。
小孩就跟着也是一个人的奶奶过。小孩爷爷当过大学校长呢。苏北人,乡绅家庭,抗战初期捐产投共,既有老干部资格又算解放区坐大的土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打死了,还是自己病死的,小孩也说不清。小孩刚到奶奶家也过过几天好日子,教育部刚给小孩爷爷平反补发了工资,小孩奶奶就带着小孩到处下馆子,给小孩买新衣服。小孩那时候也吃过“老莫”“新侨”什么的,也有很多在中山公园动物园拍的照片,一个小人站在苍松翠柏老虎梅花鹿之间打扮得跟洋娃娃似的。
后来小孩奶奶穷了。小孩奶奶也读过书,通古文和一点俄文,文革前也上班,在一个什么干部进修学院。小孩去替她领过退休工资,工资不高大概也就是一般职员,是解放初期参加工作,也曾经意气风发。也不知怎么和她爷爷搞到一起去了。
文革中,小孩奶奶就办病退回家歇了,后来几次长工资也没赶上,就这点钱加上一点直逼零的积蓄,八十年代物价水平慢慢上去了,消费都高了,小孩奶奶这样原来级别也不很高又很早退休的人生活水平下降最明显。还不要讲下降,你原地不动,别人上去了,你的感觉就是越来越底层。上次你讲到你回你爷爷家的感受,我就想插话,复兴路一带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败落的。我小时候那是很良好的住宅区,有自己供应系统,军人那时都是高工资,地位也高,一个尉官就可以满城招摇。八十年代以后北京逐渐往东朝阳这边发展,新洋楼一起来,西边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就显旧了,几个老的军队大院聚集区复兴路红山口,几个老的地方干部宿舍区三里河百万庄和平里,都一副潦倒的样子,被东区新兴资产阶级和外国买办的销金窟五星酒店公寓商场玻璃大楼比下去了。
我回西边最明显的感觉是商店里的商品比东区差不止一个档次,同样吃的用的东西,西边这边净是假冒伪劣产品,国外名牌几乎没有,商店也多是小商小贩,便宜呗,消费能力不够嘛。后来我回西边经过复兴路看那些大院出来的孩子,看不到一双明亮自信的眼睛,而这种眼神在当年复兴路上随处可见,失去了这等眼神的西郊变得极其平庸,男孩子女孩子也都不可爱了。
我也许没资格为西边这些地区的没落叹息。也许没必要,社会在发展,一些阶层的没落也许不可避免,也许是好事,这批人仅仅是落回到他们应有的位置上,过去的时代把他们捧得太高了。方言有一阵每回一次西边回来就说,谁要看不到中国这几十年发生的根本变化,就带他去西边看看。
在一个北京里,曾经共存着清以降几个时代的文化行迹和建筑遗址,也是洋洋大观,现在也只剩一个天安门广场还基本完整。听说已经有呼声要把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几大块整体迁走,恢复故宫至正阳门的古建筑轴线,另外在廊坊单搞一个占地两千亩的革命时代景观主题公园,还要把军事博物馆海军黄楼总后礼堂都迁去。还得说现实最魔幻。再过50年,要凭吊那个时代恐怕只有去潘家园旧货市场了。方言爱说,我们要不是自己出来混,哭着喊着往自己脸上贴金,也早颓了。他要活着,我要天天问他,今天你颓了么?
小孩的奶奶颓了,是最早颓的那批,人一往下走,觉得自己是在社会底层,情绪就真在底层了。小孩的奶奶倒也没虐待小孩,还是尽其所能给小孩吃给小孩喝,可是家里的气氛一天比一天压抑。
小孩奶奶成天虎着脸,小孩跟她说话她也不爱搭理,小孩犯一点小错,吃饭碗没刷干净,睡觉被子没叠整齐,她就站在这个错误面前一声不吭流眼泪,直到小孩自己过来把这个错误改正才收泪回屋。有时小孩没法发现错误在哪儿,这错误太微小可能就是地上的一个米粒,铺桌子塑料布上的一小滩水渍,奶奶能站在一个地方几个小时,甚至通宵,盯着这个错误默默流泪到天明。
小孩一颗心每天都是惊的,奶奶往哪儿一站,她就一惊,马上内疚:我又错了!
她只能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每做一件事马上回头自觉检查一遍,一遍不放心两遍,两遍不放心三遍,出了门再开门回来看一遍。
++++++++++++++++++++++++++++++++++++

书看的我是真辛酸那~~~
还有一小段儿 :《 现在当然知道国家很虚幻,是各种利益的一个集合,自私是它的本性。当时把它看得神一样,有无穷的资源和慷慨,信它,它就能照顾你——我也不知道全世界哪儿还出过这样的事儿,你跟着你的神走,半道上神一弯腰回头对你说:白白了您哪。》
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I'm So Ronery 我好孤单
So ronery 好孤单
So ronery and sadry arone 孤单与我形影相吊
There's no one 没有人
Just me onry 只有我一个人
Sitting on my rittle throne 坐在我的宝座之上
I work rearry hard and make up great prans 我为宏伟的蓝图呕心沥血
But nobody ristens, no one understands 却无人顷听和理解
Seems like no one takes me serirousry 似乎根本没人把我放在眼里
And so I'm ronery 我感到孤单
A rittle ronery 淡淡的孤单
Poor rittle me 我这可怜的人啊
There's nobody 我无人亲近
I can rerate to 感觉就像笼中鸟
Feel rike a bird in a cage
It's kinda sihry 愚蠢可笑
But not rearry 决不
Because it's fihring my body with rage 因为它让我心中燃烧着愤怒
I'm the smartest most crever most physicarry fit 我是集天下睿智,聪明,强壮之最的化身
But nobody else seems to rearize it 可惜没人认识到
When I change the world maybe they'll notice me 也许当我改变世界的时候他们才会注意我
But until then I'rr just be ronery 但在那之前我将继续忍受孤单
Rittle ronery, poor rittle me 淡淡的孤单 我这可怜的人啊
I'm so ronery 我好孤单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几年前抒的小情
我有一个无比幸福的童年 它一直让我觉得 人 实在应该童年结束后就死去的
不过 它也一直让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在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有时还有点激动地活着
他的无花果树上摘下几颗果子给我吃 红得发紫的果子 中间爆裂着放到嘴里 一种软软的甜马
上就化开了 一直到现在 我都清晰记得留在齿间的那种清凉甜腻
自杀了 现在 我还记得她美丽的模样 她自杀后 是我姥姥第一个发现的 惊慌失措地抱着奄奄
一息的她 她母亲则一直木然地站着 她的表情告诉我 她肯定是不想死的 据说 她爱上了一个
不该爱的人 小时候 我还不懂爱情 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我奇怪 是什么东西把她拉走了
我把邻居家的一只胖猫放上去了 然后使劲一 悠 它就“扑通”掉在了荷花池里 我被它当时
在水里拼命挣扎的样子吓坏了 撒腿就往屋里跑 黄昏的时候 大人下班后发现了那只泡在水里的猫
听说 肚子里 还有几只即将出世的小猫 那是我迄今为止的唯一一次可怕作孽的杀生 从那以后
我一直没有刻意养过猫 只是收留过一只野猫 养了一个冬天 但最后还是与她 心爱的它远走高飞了
亦给我留下无比的伤痛
我把沙子堆起来 然后 从下面一点点地剥掉 随着插在最上面的那根小棍子轰然倒塌 我就觉得
一下子 整个世界全完了 一直到现在 我都不怕黑夜 但我惧怕午后的这段时间 我甚至觉得 幽灵
都不是在夜晚无家可归的 而是在这寂寞的午后
她的是花裙子 我清晰记得 他把那短裤平铺在大树下的石桌上 先让我来看的片段
所有人家的书房 我都是可以随意出入的 要知道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 书房是他们心底的秘室
他们让我随便借走任一本书 是在那时 我看了很多书 并养成 了一生对书不离不弃的依赖
他们对于植物的喜爱一直烙在我的脑子里 使我一直到现在 都是那么喜欢花啊草啊的
也是他们让我一直觉得 人的一生无论如何 都要有小孩子 然后 给他们无比幸福的童年
如今 父辈这一代都已成为爷爷奶奶 而我们这些曾经“少年不识 愁滋味”的小孩子
也都各自有各自的爱情和成了家 我们都随着搬迁离开了那个院子 在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城市
不同的角落继续着自己的悲喜人生
院子早已不在 那里的路早已不是过去的样子 几座楼房 围成了一个小区 今年过年去亲戚家还去
了一次 我仿佛看到荷花池填平了 合欢树早已伐去 了......老房子荡然无存 住在这里的 已经没有
一个旧识 那天也是午后 站在高楼的阴影里 呆呆地望着曾经度过最快乐时光的那个地方
我泪流满面 我被那一幕幕的生活场景 击中了软肋
不过 它也一直让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在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有时还有点激动地活着
小时候 我住过一个四合院 挺大的一个院子 住了几户人家 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都对
我特别好 经常教我背唐诗 其中一位姓俞的爷爷 每天早晨都会让我背唐诗 背完了 就顺手从他的无花果树上摘下几颗果子给我吃 红得发紫的果子 中间爆裂着放到嘴里 一种软软的甜马
上就化开了 一直到现在 我都清晰记得留在齿间的那种清凉甜腻
院子里住着几个小伙伴 有的至今还有一位有联络 晚饭后 我们站在院子中央 一起跳舞 唱歌
大人们围着坐在那里 笑着望着我们 只可惜 一位年纪最长 长得最漂亮的姐姐后来因为爱情自杀了 现在 我还记得她美丽的模样 她自杀后 是我姥姥第一个发现的 惊慌失措地抱着奄奄
一息的她 她母亲则一直木然地站着 她的表情告诉我 她肯定是不想死的 据说 她爱上了一个
不该爱的人 小时候 我还不懂爱情 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我奇怪 是什么东西把她拉走了
我们的院子里有一个小荷花池 在夏天 白色的荷花娇艳地开着 荷花池旁有几棵合欢树
开着粉嘟嘟的花儿。两棵树之间架着一个秋千,我们常常在上面悠来悠 去。尤其是中午
毒辣辣的太阳从叶间筛落 我喜欢眯着眼睛 在眩晕中看粉色花儿后面的蓝色天空 可是有一天我把邻居家的一只胖猫放上去了 然后使劲一 悠 它就“扑通”掉在了荷花池里 我被它当时
在水里拼命挣扎的样子吓坏了 撒腿就往屋里跑 黄昏的时候 大人下班后发现了那只泡在水里的猫
听说 肚子里 还有几只即将出世的小猫 那是我迄今为止的唯一一次可怕作孽的杀生 从那以后
我一直没有刻意养过猫 只是收留过一只野猫 养了一个冬天 但最后还是与她 心爱的它远走高飞了
亦给我留下无比的伤痛
我想我从小就是喜欢孤独的 小时侯 我最怕午后的那段时间 世界那么静 尤其夏天的午后 知了那寂
寞的叫声让我永远无法入睡 小伙伴都睡着了 我就一个人 坐在毒辣辣的太阳底下 玩沙子我把沙子堆起来 然后 从下面一点点地剥掉 随着插在最上面的那根小棍子轰然倒塌 我就觉得
一下子 整个世界全完了 一直到现在 我都不怕黑夜 但我惧怕午后的这段时间 我甚至觉得 幽灵
都不是在夜晚无家可归的 而是在这寂寞的午后
我一直感激童年生活中出现的所有人们 他们给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爱 也让我学会了一生都心
存感激 邻居一位拉大提琴的伯伯去欧洲演出 带给我和与我同龄的女儿一人一件礼物 我的是花短裤她的是花裙子 我清晰记得 他把那短裤平铺在大树下的石桌上 先让我来看的片段
所有人家的书房 我都是可以随意出入的 要知道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 书房是他们心底的秘室
他们让我随便借走任一本书 是在那时 我看了很多书 并养成 了一生对书不离不弃的依赖
他们对于植物的喜爱一直烙在我的脑子里 使我一直到现在 都是那么喜欢花啊草啊的
也是他们让我一直觉得 人的一生无论如何 都要有小孩子 然后 给他们无比幸福的童年
院子里的老人陆续地都去世了 那位姓张的奶奶给我们讲聊斋故事的恐惧夜晚 早已随风飘散了
如今 父辈这一代都已成为爷爷奶奶 而我们这些曾经“少年不识 愁滋味”的小孩子
也都各自有各自的爱情和成了家 我们都随着搬迁离开了那个院子 在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城市
不同的角落继续着自己的悲喜人生
院子早已不在 那里的路早已不是过去的样子 几座楼房 围成了一个小区 今年过年去亲戚家还去
了一次 我仿佛看到荷花池填平了 合欢树早已伐去 了......老房子荡然无存 住在这里的 已经没有
一个旧识 那天也是午后 站在高楼的阴影里 呆呆地望着曾经度过最快乐时光的那个地方
我泪流满面 我被那一幕幕的生活场景 击中了软肋
生命如流沙 悄无声息地掩盖着一切 想想 现在这日子真是越过越他妈b的操蛋 而我们唯一能做的
就是多给别人一些 多给你爱的人一些 即使 这真的很难 但是也要顽强的幸福的孤独的去给予去创造去努力 2008年9月6日星期六
一切向钱看
人 作为一个个体 在世界上仅仅有一次作为自己的生命
作为这些生命 我想记忆是非常重要的 从我懂事开始给我印象
深刻的关于钱的流动要属于妈妈那厚厚的日记本了 我记得里
头的字迹非常小 除了家庭事件 社会上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外,
全是我们家的家庭详细开支 油盐酱醋 日用品 鞋袜 电费水费
包括亲戚结婚生子给的彩礼 还有父亲母亲每月给他们爹娘的生活费 ……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我打开电脑查看自己家庭的数字账目
纪录的时候 内容仍然雷同 却少了人赋予笔和纸张更具有生命
力的表达与节奏 大部分的开支也变成了做店铺所带来的买卖流
水 这字里行间分不出轻与缓 鼠标滚轮转下去 怎一个“急”字了得
看不出当时哪一笔纪录当时的心情起伏 内心的感觉被数字化整体淹没……
我努力回忆了从前的生活 好像所有的父母都是上班、下班、
几乎没有人中途因什么小事情请假回家 迟到早退 大家随着公共
汽车在潮水般的自行车洪流里前进 每星期有一个休息日 爸爸妈
妈带着我去公园玩儿 仿佛那个时代所有的大人和孩子表情都充
满了春天一般的笑容 母亲抱着我在公共汽车上经常遇到同样与她
年龄相仿的妈妈抱着如我一般大的孩子 她们 彼此让座 互相自然
的交流刚做母亲的小心得 我可以叫对方的孩子姐姐或者弟弟 几站
路程后的分手我还恋恋不舍
我还记得有一年爸爸带我路过美术馆 在东侧的门口聚集了许
多人 他们在看一些裸体的抽象的 花花绿绿的个人画展 随后警察
来过 带走了几个人…十多年后我才知道 原来这是中国人中一些忽
然呼吸到新鲜空气开始低头看自己的艺术家办的个人画展 我记得
当时爸爸拉着我的手 我忽然惊叫:“爸爸,你看那些画,很流氓 ….”
他说:“他们都是认真生活的人 他们体会到与我们体会不同的东
西 你要是认真生活就能看出美来”从此 我发现他总是说很多人都
认真的生活 的确是这样 这与物质与时代毫无关系 不过所有的上
一辈的人都认为下一代赶上了好时候 如今想来这是否也是个悖论呢
我记得应该在84年 父母的工资从30多元涨到100块 他们从工
资袋里拿出了一张“毛主席” 我很兴奋 我觉得我们家顿时变成了有钱
人 我可以买全套的《丁丁历险记》了 可以每个星期天让妈妈带我
去下馆子了 可以毫不犹豫的从西单后面那个风筝店买那最大的“红
飞龙“风筝 可以找妈妈要多一些零用钱给学校里好看的小姑娘买糖
吃…..我的小物质随着那一张大“毛主席”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 以至于
在我现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怀疑自己是不是当真要了那么多东西 ……
同年——新闻联播里说中国人的人均粮食占有400公斤 不会有人
饿死 据说400公斤是联合国的一个标准 然而我们家依然很节俭
账目本上的支出更多了 也就在那个时候 在这么好的形式下 很多
人从政府机关或者学校的领域辞了职 他们不再为几十块钱的职称
奖金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志们中间狗血喷头 他们去了广州和深
圳 说机会来了 为了发大财
也正是这一年 美国的奥运会如火如荼的开练起来 我们家14寸
黑白电视机闪烁着他最后的光芒 妈妈总在唠叨要看彩色的奥运会….
几十年过去了 我才从凤凰卫视里知道那届奥运会并不是美国政府办
的 而是一个民间团体举办 领头的那个叫“小尤”的美国人也仅仅是
个普通的美国公民 他结束了奥运会赔钱的历史 让美国政府在1984
年因为奥运会纯利润达到了2个多亿美元 这个人的大名叫彼得尤伯
罗斯(peter ueberroth)
也是这一年 那些我羡慕着自己什么时候向他们一样的大学生们
举着“小平你好”走过天安门广场 看着邓爷爷亲切的笑脸 看着五彩
花车上硕大的肥牛 肥羊和麦穗儿 我记得我的作文里的理想 是为建
设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然而 我的风筝 我给女生的糖 我的全套《丁丁历险记》依然没
有买回家 它们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随着更多我要购买的且总也得不到
的“进口货”淘汰在安静的记忆中 确也永远属于我
86年 我的表哥来家里玩儿 他那时候上高三 人长的也精神 妈妈
爸爸都特别喜欢这个有志青年 他给我听了许多外国歌曲 披头士 迈
克尔杰克逊 prince….那些录音带也不是他自己的 是他邻居的大学
生借给他听的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列农的歌 是个4/4拍的 叫《love》
那旋律出来的时候我的整个身体随着节奏不自然的晃动起来 忽然间
确红着脸表现着我的不好意思 英语很厉害的表姐凑过来给我翻译了
很多的歌词 包括对待爱情的态度 生命的意义 金钱对于人民来说到底
购买了什么等等 虽然都是一些问号 可是随着节奏 这些问题在姐姐诗
一样翻译的语气里我甚至开始幻想哥哥说的我们以后的民主 自由
爱情 这幻想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的一天 那年我10岁 我的幻想与表
哥表姐的幻想随同那些童年的玩具一起成为梦想的旋涡 在今天 更加
强烈 仿佛永远也转不出来
90年代中 一些当年去广州深圳的人发了 能买的都买了 能上的女
人男人也都上了 能玩儿的想玩儿的也都玩儿了 能吃的能喝的 他们挺
着肚子也成了胖子 他们挥金如土 带着姘头与领导们洽谈生意 彼此又
交换姘头 在这些笑声中 成功中 城市开始拆东砸西 灰色的空气里灰色
的大楼林立而起 拥堵的立交桥纵横交错 我开始有了一些零花钱 这十
多年里 作为一个学生消费者 我购买了无数的唱片 磁带 电影,书 却
与那些流行的 大街上放出来的 春节晚会里流行节目里的歌声与影像
在我看来如同一个个痴傻的病人花枝招展 挠首弄姿却一起说假话的
内容格格不入 我收集到的这些真实的东西如同当今“特权阶级”拥有独
特的政策一样兴奋 当然 也是这一年我的大多数同学们爱上了四大天
王爱上了一些从面相上就分不清楚到底是站着还是蹲着撒尿的家伙 而
确实他们的声音与采访时的腔调和语言让我不敢苟同他们确实有睾丸……
我开始把我收集到的更多喜欢的摇滚音乐介绍给我所有的同学 我异
常兴奋的介绍着 眼睛里充满了激动的火焰 他们大多数人都不感兴趣
只有很少一部分“差生”和“坏分子”“假小子”“不学无术”“特困生”一类
的同学听的很痴迷
直到今天 我依然相信那些音乐 电影 书籍是拯救不了别人的 但是
那些班级里学习好的同学在今天结婚、生子、离婚、又结婚….他们整
天抱怨自己的家庭压力 丈夫在外面的情人 老婆孩子 领导 领导的姘头等
等 他们整天抱怨 抱怨车、房子、孩子、生活压抑 又不敢出声 还有种
种不平等 他们确实缺乏创造力的乐趣 而抱怨的是非常正确 非常符合逻
辑 那是他们也偷偷幻想着这个可能被推翻的逻辑 可是第二天呢?第二
天依然为三五斗米低三下四 偷梁换柱 要么颐指气使 要么私下里办了一
些事情 面儿上又正大光明的得到了许多不可思议也不符合逻辑的所得
而之后 再为五六斗米拼的你死我活
如今那些喜欢这些音乐的孩子们的今天呢?很遗憾的是 一样如此 只
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没有那些人偷鸡摸狗的阴暗 对愚昧不再固执和
忠诚 他们和我一样用学生时代的钱购买了独立而自由的梦想和种子 他
们未必从事艺术工作却拥有一颗艺术家的心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艺术确
实都不是为了改变苦难改变特权 改变歧视 改变弱小而做出来的 真正的美
的东西就象我父亲说的那样——属于认真生活的人 属于真正审视自己独
立而自由的人格
我想 我们的愿望也很简单 无非就是独立和自由 公正 公平 平等而民
主 我们的钱花在哪里了?我们为什么要赚钱呢?我们交的税甚至捐款到
底去了哪儿呢?没有人真正说出一个清晰的渠道 只是大家觉得大概、可
能是怎样怎样吧 70~80年代末 爱情不需要购买 性不需要购买 住的地方
不需要用一辈子积攒的银两颤颤微微递给开发商却发现房子是“豆腐渣工
程” 发财不需要“忍辱负重”不需要在忍耐或者卧薪尝胆中博得大老板们的
施舍与跟着混获得机会…..那时候的诗歌 爱情 电影 书 都不会想到炒做 不
会想到票房 不会与直接与利益挂钩 也不会因为手中的“毛主席”的模糊而
发现自己实际上上当受骗 那时候如果有个姑娘说:“我不相信爱情。”一
定是她刚刚失恋 不会如现在的姑娘们不相信爱情本身 “爱情”只需要去一次
洗浴中心与个把个妓女或路边的站街姑娘“交流”之后提提裤子付钱 “爱情
”是你心理其实早就知道和图你钱财与权势的美的、丑的姑娘们上床躺
一躺 掏出鸡吧给她们想要的那么仨瓜俩枣之后让她们滚蛋 有的女人还
要继续纠缠下去 因为她们的“爱情”企图更长久更深刻 但是不行啊 一
切要向前看啊、没有办法啊、我已经无法回头啦 所以 除了“毛主席”以
外 我们要偷偷地 暗暗地
90年代至今 变本加厉的一切向钱看 那些人富起来了 有些人按
耐不住了 忙乎一通却发现要么是跟“他们家人”有来往 是亲戚才能发
大财 自己辛苦本分经商做小买卖赚来的那些钱还是仨瓜俩枣 累的上
气不接下气却不如关系户那么轻松 于是有些人开始研究这种逻辑 运
用这种暗度陈仓的品性在生意场上 在信用度上 在贸易与贸易的缺
口中运用娴熟得心应手 为了生存 一切向钱看
一切向前看 一切向钱看 多好的感觉 但是大家实在太忙了 要组织
一次交游和聚会实在太难了 总有一天 一笔业务结束 就可以痛快的玩
儿了 可是业务老不结束 事情还是有的办 客户老有新的 有新的要求 领
导总是有新题目下达 情人总是来烦扰 ….确切的说 从前的“黄书”与“三
极片”还是有内容的 目前直接脱了衣服开始牲口一般的喘着粗气….我
不清楚是否大家实际操作中还拥有充足的前戏时间
我的小画书 风筝、糖、那些音乐、电影、书、我爱的姑娘们、你
们在那儿还好么?你们会成为向前看的人需要的财宝么
作为这些生命 我想记忆是非常重要的 从我懂事开始给我印象
深刻的关于钱的流动要属于妈妈那厚厚的日记本了 我记得里
头的字迹非常小 除了家庭事件 社会上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外,
全是我们家的家庭详细开支 油盐酱醋 日用品 鞋袜 电费水费
包括亲戚结婚生子给的彩礼 还有父亲母亲每月给他们爹娘的生活费 ……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我打开电脑查看自己家庭的数字账目
纪录的时候 内容仍然雷同 却少了人赋予笔和纸张更具有生命
力的表达与节奏 大部分的开支也变成了做店铺所带来的买卖流
水 这字里行间分不出轻与缓 鼠标滚轮转下去 怎一个“急”字了得
看不出当时哪一笔纪录当时的心情起伏 内心的感觉被数字化整体淹没……
我努力回忆了从前的生活 好像所有的父母都是上班、下班、
几乎没有人中途因什么小事情请假回家 迟到早退 大家随着公共
汽车在潮水般的自行车洪流里前进 每星期有一个休息日 爸爸妈
妈带着我去公园玩儿 仿佛那个时代所有的大人和孩子表情都充
满了春天一般的笑容 母亲抱着我在公共汽车上经常遇到同样与她
年龄相仿的妈妈抱着如我一般大的孩子 她们 彼此让座 互相自然
的交流刚做母亲的小心得 我可以叫对方的孩子姐姐或者弟弟 几站
路程后的分手我还恋恋不舍
我还记得有一年爸爸带我路过美术馆 在东侧的门口聚集了许
多人 他们在看一些裸体的抽象的 花花绿绿的个人画展 随后警察
来过 带走了几个人…十多年后我才知道 原来这是中国人中一些忽
然呼吸到新鲜空气开始低头看自己的艺术家办的个人画展 我记得
当时爸爸拉着我的手 我忽然惊叫:“爸爸,你看那些画,很流氓 ….”
他说:“他们都是认真生活的人 他们体会到与我们体会不同的东
西 你要是认真生活就能看出美来”从此 我发现他总是说很多人都
认真的生活 的确是这样 这与物质与时代毫无关系 不过所有的上
一辈的人都认为下一代赶上了好时候 如今想来这是否也是个悖论呢
我记得应该在84年 父母的工资从30多元涨到100块 他们从工
资袋里拿出了一张“毛主席” 我很兴奋 我觉得我们家顿时变成了有钱
人 我可以买全套的《丁丁历险记》了 可以每个星期天让妈妈带我
去下馆子了 可以毫不犹豫的从西单后面那个风筝店买那最大的“红
飞龙“风筝 可以找妈妈要多一些零用钱给学校里好看的小姑娘买糖
吃…..我的小物质随着那一张大“毛主席”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 以至于
在我现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怀疑自己是不是当真要了那么多东西 ……
同年——新闻联播里说中国人的人均粮食占有400公斤 不会有人
饿死 据说400公斤是联合国的一个标准 然而我们家依然很节俭
账目本上的支出更多了 也就在那个时候 在这么好的形式下 很多
人从政府机关或者学校的领域辞了职 他们不再为几十块钱的职称
奖金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志们中间狗血喷头 他们去了广州和深
圳 说机会来了 为了发大财
也正是这一年 美国的奥运会如火如荼的开练起来 我们家14寸
黑白电视机闪烁着他最后的光芒 妈妈总在唠叨要看彩色的奥运会….
几十年过去了 我才从凤凰卫视里知道那届奥运会并不是美国政府办
的 而是一个民间团体举办 领头的那个叫“小尤”的美国人也仅仅是
个普通的美国公民 他结束了奥运会赔钱的历史 让美国政府在1984
年因为奥运会纯利润达到了2个多亿美元 这个人的大名叫彼得尤伯
罗斯(peter ueberroth)
也是这一年 那些我羡慕着自己什么时候向他们一样的大学生们
举着“小平你好”走过天安门广场 看着邓爷爷亲切的笑脸 看着五彩
花车上硕大的肥牛 肥羊和麦穗儿 我记得我的作文里的理想 是为建
设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然而 我的风筝 我给女生的糖 我的全套《丁丁历险记》依然没
有买回家 它们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随着更多我要购买的且总也得不到
的“进口货”淘汰在安静的记忆中 确也永远属于我
86年 我的表哥来家里玩儿 他那时候上高三 人长的也精神 妈妈
爸爸都特别喜欢这个有志青年 他给我听了许多外国歌曲 披头士 迈
克尔杰克逊 prince….那些录音带也不是他自己的 是他邻居的大学
生借给他听的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列农的歌 是个4/4拍的 叫《love》
那旋律出来的时候我的整个身体随着节奏不自然的晃动起来 忽然间
确红着脸表现着我的不好意思 英语很厉害的表姐凑过来给我翻译了
很多的歌词 包括对待爱情的态度 生命的意义 金钱对于人民来说到底
购买了什么等等 虽然都是一些问号 可是随着节奏 这些问题在姐姐诗
一样翻译的语气里我甚至开始幻想哥哥说的我们以后的民主 自由
爱情 这幻想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的一天 那年我10岁 我的幻想与表
哥表姐的幻想随同那些童年的玩具一起成为梦想的旋涡 在今天 更加
强烈 仿佛永远也转不出来
90年代中 一些当年去广州深圳的人发了 能买的都买了 能上的女
人男人也都上了 能玩儿的想玩儿的也都玩儿了 能吃的能喝的 他们挺
着肚子也成了胖子 他们挥金如土 带着姘头与领导们洽谈生意 彼此又
交换姘头 在这些笑声中 成功中 城市开始拆东砸西 灰色的空气里灰色
的大楼林立而起 拥堵的立交桥纵横交错 我开始有了一些零花钱 这十
多年里 作为一个学生消费者 我购买了无数的唱片 磁带 电影,书 却
与那些流行的 大街上放出来的 春节晚会里流行节目里的歌声与影像
在我看来如同一个个痴傻的病人花枝招展 挠首弄姿却一起说假话的
内容格格不入 我收集到的这些真实的东西如同当今“特权阶级”拥有独
特的政策一样兴奋 当然 也是这一年我的大多数同学们爱上了四大天
王爱上了一些从面相上就分不清楚到底是站着还是蹲着撒尿的家伙 而
确实他们的声音与采访时的腔调和语言让我不敢苟同他们确实有睾丸……
我开始把我收集到的更多喜欢的摇滚音乐介绍给我所有的同学 我异
常兴奋的介绍着 眼睛里充满了激动的火焰 他们大多数人都不感兴趣
只有很少一部分“差生”和“坏分子”“假小子”“不学无术”“特困生”一类
的同学听的很痴迷
直到今天 我依然相信那些音乐 电影 书籍是拯救不了别人的 但是
那些班级里学习好的同学在今天结婚、生子、离婚、又结婚….他们整
天抱怨自己的家庭压力 丈夫在外面的情人 老婆孩子 领导 领导的姘头等
等 他们整天抱怨 抱怨车、房子、孩子、生活压抑 又不敢出声 还有种
种不平等 他们确实缺乏创造力的乐趣 而抱怨的是非常正确 非常符合逻
辑 那是他们也偷偷幻想着这个可能被推翻的逻辑 可是第二天呢?第二
天依然为三五斗米低三下四 偷梁换柱 要么颐指气使 要么私下里办了一
些事情 面儿上又正大光明的得到了许多不可思议也不符合逻辑的所得
而之后 再为五六斗米拼的你死我活
如今那些喜欢这些音乐的孩子们的今天呢?很遗憾的是 一样如此 只
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没有那些人偷鸡摸狗的阴暗 对愚昧不再固执和
忠诚 他们和我一样用学生时代的钱购买了独立而自由的梦想和种子 他
们未必从事艺术工作却拥有一颗艺术家的心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艺术确
实都不是为了改变苦难改变特权 改变歧视 改变弱小而做出来的 真正的美
的东西就象我父亲说的那样——属于认真生活的人 属于真正审视自己独
立而自由的人格
我想 我们的愿望也很简单 无非就是独立和自由 公正 公平 平等而民
主 我们的钱花在哪里了?我们为什么要赚钱呢?我们交的税甚至捐款到
底去了哪儿呢?没有人真正说出一个清晰的渠道 只是大家觉得大概、可
能是怎样怎样吧 70~80年代末 爱情不需要购买 性不需要购买 住的地方
不需要用一辈子积攒的银两颤颤微微递给开发商却发现房子是“豆腐渣工
程” 发财不需要“忍辱负重”不需要在忍耐或者卧薪尝胆中博得大老板们的
施舍与跟着混获得机会…..那时候的诗歌 爱情 电影 书 都不会想到炒做 不
会想到票房 不会与直接与利益挂钩 也不会因为手中的“毛主席”的模糊而
发现自己实际上上当受骗 那时候如果有个姑娘说:“我不相信爱情。”一
定是她刚刚失恋 不会如现在的姑娘们不相信爱情本身 “爱情”只需要去一次
洗浴中心与个把个妓女或路边的站街姑娘“交流”之后提提裤子付钱 “爱情
”是你心理其实早就知道和图你钱财与权势的美的、丑的姑娘们上床躺
一躺 掏出鸡吧给她们想要的那么仨瓜俩枣之后让她们滚蛋 有的女人还
要继续纠缠下去 因为她们的“爱情”企图更长久更深刻 但是不行啊 一
切要向前看啊、没有办法啊、我已经无法回头啦 所以 除了“毛主席”以
外 我们要偷偷地 暗暗地
90年代至今 变本加厉的一切向钱看 那些人富起来了 有些人按
耐不住了 忙乎一通却发现要么是跟“他们家人”有来往 是亲戚才能发
大财 自己辛苦本分经商做小买卖赚来的那些钱还是仨瓜俩枣 累的上
气不接下气却不如关系户那么轻松 于是有些人开始研究这种逻辑 运
用这种暗度陈仓的品性在生意场上 在信用度上 在贸易与贸易的缺
口中运用娴熟得心应手 为了生存 一切向钱看
一切向前看 一切向钱看 多好的感觉 但是大家实在太忙了 要组织
一次交游和聚会实在太难了 总有一天 一笔业务结束 就可以痛快的玩
儿了 可是业务老不结束 事情还是有的办 客户老有新的 有新的要求 领
导总是有新题目下达 情人总是来烦扰 ….确切的说 从前的“黄书”与“三
极片”还是有内容的 目前直接脱了衣服开始牲口一般的喘着粗气….我
不清楚是否大家实际操作中还拥有充足的前戏时间
我的小画书 风筝、糖、那些音乐、电影、书、我爱的姑娘们、你
们在那儿还好么?你们会成为向前看的人需要的财宝么
2008年9月2日星期二
下课
谁下课都是没有用的 因为谁上课都不会有用
足球运动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体现 足球运动机制也是国家机制运转是否
正常的侧面反应
我算是一个大连人 在我的家乡这些踢球的孩子 从小时候踢足球开始 他们就不
清楚什么是正常与公平 什么是足球的规律 从小就看着自己的家长 自己的教练 自己
的队友 都用一种暗度陈仓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些方式 与足球运动本身无关
但是确在我们国家形成了叫“公平”的东西
那什么是正常的足球运动机制呢? 足球强国 正常的足球运动体系国家无非是这
样的:一、学校有充分给孩子们运动的课程与时间
二、足够大的 正规的足球场
三、先进的体育硬件设施
四、资历与能力对应的教练
五、公平的选拔制度
六、相对于人的人体机能数据管理的软件
七、对从事和从事过足球人才的管理与运用
八、九、十、等等太专业的我就不写了
先进的足球强国不用说 就足球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邻居 日本 韩国 他们的足球场
他们的足球人口 有多少? 我前几天看过一个数据 据说日本的全部足球人口 是中国
全部足球人口的30倍........... 那人家缺人才么?
在我的家乡 (据说大连是全国足球最发达的地区) 大连实德队的一个球员是我的
发儿小 他家很穷 没有钱给教练红包 这个孩子的父母省吃俭用也必须给教练一点意思
这样他们的孩子会被小小的照顾 就算他是替补 那么他应该比别的替补球员要享受一点
点优惠 当然 红包的大小与照顾的大小成正比 这就是一个孩子从小在心里种下的“公
平”的种子 我的这个发小 在快进入青年队的时候 球队得去俄罗斯集训 这是个难得
的机会 而他的父母却没办法用他们的小红包让自己的孩子顺利成行了.......于是他的父亲
把大部分积蓄拿出来给孩子和自己买了两张机票 随队一同前往 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
球队里 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 腰椎也有很重的疾病 作为父亲却义务的每天给球队里所有
的孩子刷洗球鞋与衣物...... 教练确实没有想到这位父亲使用这个让自己不得不给他孩子
开开小灶的招数让自己低头 仿佛由于感动 仿佛由于莫不开面子 仿佛由于无可奈何
仿佛 .......
我的发小 如今在大连实德一线队是主力替补 他青春年少之时与他的父亲母亲
他们都怀着怎样的心情过着他们抱有希望的生活呢?即使他家房子是小的 破的 漏雨和漏
风的 即使他们没有好的条件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多一些的照顾 即使更没好的条件给孩子补
充更好的营养 即使这一切扭曲都在进行 那么因为他们的“努力” 苦哈哈的卧薪尝胆 暗度
陈仓 胯下之辱 ........ 他们也只能默默承认这就是现实 在这样扭曲的现实里 只要忍住 只要
“努力” 可能以后真的会成才和发财吧 尊严?尊严是什么?尊严不能当饭吃 生活本身就
是一个赌注
而赌输了的孩子们呢? 没有工作能力 没有阅读社会的能力 没有知识 没有其它任何技
能 作为一个从事过足球专业技能的人员 你付出的青春 痛并快乐着的青春 在我们国家这个
足球机制里 找不到任何一个职位 连扫厕所都用不上你 当然 还有另外一个出路 把从小
学踢球时候暗度陈仓的本领再用几次 用准 用到位 用对了“人” 或许能找到一个小学体育
老师的营生吧...... 我高中同学的弟弟 如今已经做起了啤酒生意 对足球 对自己的青春
......他可能一生都会有个疑问——我的高潮给了谁呢?
是谁不让我们的孩子有体育活动时间?是谁不给我们踢球的场所 是谁允许红包 、暗度
陈仓成为潜在的规则?是谁让不懂得足球的人管理足球?是谁让那些不懂的人成为一个
集体 这个集体里的人对下面吆五吓四对平面颐指气使对上面卑躬屈膝好大喜功瞒天过
海.....?是谁把这个倒霉的局面厚着脸皮叫市场化 是谁不敢承认错误 ? 是谁把我们的
钱拿出去打水漂? 是谁让我们养活了这么个废物机制 在这个废物机制里的这些废物去
世界大赛上丢人? 那么!!! 有谁能承认这是自己的错误?有谁能站出来 像一个爷们
儿一样承担一些 ?哪怕承认一件事情 一点点 一丢丢 一个吐沫星子也可以啊~~~~
没有人 没有任何人的责任 都是我们这些刁民瞎他妈的想 我们不应该想这些 我
们的职责与生活的本质里不应该有这些疑问 中共的任何决策都是顾全大局的 只要人民
不起义 这就是太平盛世 问题么 都要一点点解决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么 .........
谢主席下课~ 阎主席下课~ 王主席下课~李主席下课 xxx下课 xxxxxx下课 xxxxxxxx下课
~ 下课解决什么了? 讨论解决什么了? 中国足球反映的仅仅是足球么?你能告诉我么?
我们只能交钱 你 我 他 我们和那个“谁”一起造就了这个局面
所以都别声嘶力竭了 都别你妈屄的扯鸡吧蛋 都别他娘的讨论了 都别喊什么中国队进一个了
都不要摇着旗子来一个中国加油了 加了油 你丫能负担的起油费么你 傻屄!!!
足球运动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体现 足球运动机制也是国家机制运转是否
正常的侧面反应
我算是一个大连人 在我的家乡这些踢球的孩子 从小时候踢足球开始 他们就不
清楚什么是正常与公平 什么是足球的规律 从小就看着自己的家长 自己的教练 自己
的队友 都用一种暗度陈仓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些方式 与足球运动本身无关
但是确在我们国家形成了叫“公平”的东西
那什么是正常的足球运动机制呢? 足球强国 正常的足球运动体系国家无非是这
样的:一、学校有充分给孩子们运动的课程与时间
二、足够大的 正规的足球场
三、先进的体育硬件设施
四、资历与能力对应的教练
五、公平的选拔制度
六、相对于人的人体机能数据管理的软件
七、对从事和从事过足球人才的管理与运用
八、九、十、等等太专业的我就不写了
先进的足球强国不用说 就足球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邻居 日本 韩国 他们的足球场
他们的足球人口 有多少? 我前几天看过一个数据 据说日本的全部足球人口 是中国
全部足球人口的30倍........... 那人家缺人才么?
在我的家乡 (据说大连是全国足球最发达的地区) 大连实德队的一个球员是我的
发儿小 他家很穷 没有钱给教练红包 这个孩子的父母省吃俭用也必须给教练一点意思
这样他们的孩子会被小小的照顾 就算他是替补 那么他应该比别的替补球员要享受一点
点优惠 当然 红包的大小与照顾的大小成正比 这就是一个孩子从小在心里种下的“公
平”的种子 我的这个发小 在快进入青年队的时候 球队得去俄罗斯集训 这是个难得
的机会 而他的父母却没办法用他们的小红包让自己的孩子顺利成行了.......于是他的父亲
把大部分积蓄拿出来给孩子和自己买了两张机票 随队一同前往 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
球队里 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 腰椎也有很重的疾病 作为父亲却义务的每天给球队里所有
的孩子刷洗球鞋与衣物...... 教练确实没有想到这位父亲使用这个让自己不得不给他孩子
开开小灶的招数让自己低头 仿佛由于感动 仿佛由于莫不开面子 仿佛由于无可奈何
仿佛 .......
我的发小 如今在大连实德一线队是主力替补 他青春年少之时与他的父亲母亲
他们都怀着怎样的心情过着他们抱有希望的生活呢?即使他家房子是小的 破的 漏雨和漏
风的 即使他们没有好的条件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多一些的照顾 即使更没好的条件给孩子补
充更好的营养 即使这一切扭曲都在进行 那么因为他们的“努力” 苦哈哈的卧薪尝胆 暗度
陈仓 胯下之辱 ........ 他们也只能默默承认这就是现实 在这样扭曲的现实里 只要忍住 只要
“努力” 可能以后真的会成才和发财吧 尊严?尊严是什么?尊严不能当饭吃 生活本身就
是一个赌注
而赌输了的孩子们呢? 没有工作能力 没有阅读社会的能力 没有知识 没有其它任何技
能 作为一个从事过足球专业技能的人员 你付出的青春 痛并快乐着的青春 在我们国家这个
足球机制里 找不到任何一个职位 连扫厕所都用不上你 当然 还有另外一个出路 把从小
学踢球时候暗度陈仓的本领再用几次 用准 用到位 用对了“人” 或许能找到一个小学体育
老师的营生吧...... 我高中同学的弟弟 如今已经做起了啤酒生意 对足球 对自己的青春
......他可能一生都会有个疑问——我的高潮给了谁呢?
是谁不让我们的孩子有体育活动时间?是谁不给我们踢球的场所 是谁允许红包 、暗度
陈仓成为潜在的规则?是谁让不懂得足球的人管理足球?是谁让那些不懂的人成为一个
集体 这个集体里的人对下面吆五吓四对平面颐指气使对上面卑躬屈膝好大喜功瞒天过
海.....?是谁把这个倒霉的局面厚着脸皮叫市场化 是谁不敢承认错误 ? 是谁把我们的
钱拿出去打水漂? 是谁让我们养活了这么个废物机制 在这个废物机制里的这些废物去
世界大赛上丢人? 那么!!! 有谁能承认这是自己的错误?有谁能站出来 像一个爷们
儿一样承担一些 ?哪怕承认一件事情 一点点 一丢丢 一个吐沫星子也可以啊~~~~
没有人 没有任何人的责任 都是我们这些刁民瞎他妈的想 我们不应该想这些 我
们的职责与生活的本质里不应该有这些疑问 中共的任何决策都是顾全大局的 只要人民
不起义 这就是太平盛世 问题么 都要一点点解决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么 .........
谢主席下课~ 阎主席下课~ 王主席下课~李主席下课 xxx下课 xxxxxx下课 xxxxxxxx下课
~ 下课解决什么了? 讨论解决什么了? 中国足球反映的仅仅是足球么?你能告诉我么?
我们只能交钱 你 我 他 我们和那个“谁”一起造就了这个局面
所以都别声嘶力竭了 都别你妈屄的扯鸡吧蛋 都别他娘的讨论了 都别喊什么中国队进一个了
都不要摇着旗子来一个中国加油了 加了油 你丫能负担的起油费么你 傻屄!!!
死刑
无论怎样 杀人偿命是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该说的、有什么要说的为什么不说呢?
到底谁能给个答案捏
没有细节 只有一个结果
《 我让你干嘛你就干嘛 所以你该干嘛就干嘛 你们都是猪 我喂你什么你就吃什么
我说香 那就香 我说臭那必须是臭 总之 你们耍来耍去还得给我干活给我钱 你们的
一切都是我给的 我们给的 我们家族给的 你必须给我们钱 因为我们要与国际接轨你
得给我们钱 因为我们是特色的主义 你还是得给我们钱》
来吧 让我们尽情的咳匹吧 ...... 让我们的生活简单一些 快乐 一些 让我们象新闻联播
让我们象春节晚会 让我们象个文化人 让我们象个专家 让我们装一装b 让我们假装
个性的一塌糊涂 让我们在未知的假装的幸福中 快乐的翱翔吧。
到底谁能给个答案捏
没有细节 只有一个结果
《 我让你干嘛你就干嘛 所以你该干嘛就干嘛 你们都是猪 我喂你什么你就吃什么
我说香 那就香 我说臭那必须是臭 总之 你们耍来耍去还得给我干活给我钱 你们的
一切都是我给的 我们给的 我们家族给的 你必须给我们钱 因为我们要与国际接轨你
得给我们钱 因为我们是特色的主义 你还是得给我们钱》
来吧 让我们尽情的咳匹吧 ...... 让我们的生活简单一些 快乐 一些 让我们象新闻联播
让我们象春节晚会 让我们象个文化人 让我们象个专家 让我们装一装b 让我们假装
个性的一塌糊涂 让我们在未知的假装的幸福中 快乐的翱翔吧。
订阅:
博文 (Atom)